他将仁的价值之源归之于天德,而不是由人类自身创造一切价值,这是有深义的。

‘爱字不在同体上说,自不属同体事。公是仁之方法,……若无私意间隔,则人身上全体皆是仁。

新型电力系统助力武夷山茶旅产业高质量发展

公即是无私,无私即是公。受者性也,所受者气也。天地生物固然是善,对人而言是先验的或先在的,但只是潜在的,真正实现出来还须靠人的生命活动。盖所谓性情者,虽其分域之不同,然其脉络之通,各有攸属者,则何尝判然离绝而不相管哉?吾方病夫学者诵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,遂至于判然离爱而言仁,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,而子顾以为异乎程子之说,不亦误哉。这是强调其道德本源的意义,并以此说明仁的无所不体,爱的无所不周。

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,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。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,是人性在时间中的展开,也是人的价值需要的内在基础。不仅在人事方面要如此,在对待自然界的万物上也要如此。

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权利,有其自身的价值,人与万物是平等的,并没有什么特殊、高贵之处。)这个果字,似乎有结果之义,也有意志果断之义,但不是因果论的结果,而是自然目的的实现,不是人为取强的结果,而是以善待物的结果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人法自然,人和自然之间不是主、客观的对立关系,也不只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。

老子否定了超自然的目的,却把目的还给自然本身,他的道是自然之道,却又是生成、养育、化育万物的根源。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[38]。

新型电力系统助力武夷山茶旅产业高质量发展

这就是从老子学说中得到的启示。人在自然中存在,就如同天地万物在自然中存在一样,是无法改变的命运。老子虽然肯定了仁义,但重点在于个人的自然德性,仁义应从属于自然之道。……六亲不和,有孝慈[25]之说就更不同了,一个安字将两种版本所表达的意思截然区分开来,而且完全相反。

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,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,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老子并不提倡主观目的性。其特点是没有受到人为的文饰和雕琢,更没有被人的华丽辞藻和掩饰性行为所伪装,可说是真正的本来面目(借用佛家语)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自然又是道所特有的功能和过程,换句话说,道是在功能与过程中存在的,或者说,通过功能或过程,道显示了它的存在或实现了它的存在。老子认为,人本来是完整的人,正因为如此,才具有无限的潜力与可能性,如果一味地用智,追求外在的知识,就会丧失人的完整性,就会造成人的分裂。

新型电力系统助力武夷山茶旅产业高质量发展

[49] 道就是无,但无并不是空无、虚无,而是无形无名之物。有德之人,由于能够以慈爱之心对待万物,救物而不弃物,生之畜之而不伤害万物,因此,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,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。

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。郭店楚简《老子·甲》说:善者果而已,不以取强。[60] 含德之人,像赤子一样无所争、无所求,对万物没有任何恶意,更不会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去伤害动物。在老子看来,人的一切活动应以自然法则为最高法则,以自然德性为最高德性(玄德),这是道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。看起来,人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区别与界限,实际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,可以说,真正打破了主客界限,实现了心灵上的安宁。六亲不和,安有孝慈之说,与今本《老子》中大道废,有仁义。

因此,德是一个目的性范畴。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,但是不能将这种观点绝对化。

但是,如果返回到朴而不失其德,与自然合一,那么,他就能与天地同其久,与宇宙同其大,形体虽有生死,但其生命的意义则可以不死。这也是人法自然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
[66] 这里所说的知,不是知识技能之知,而是知天道之知。天道无为,为什么能常与善人呢?因为自然界在其生命创造中有一种内在的目的性,予人以德,使人为善。

二、人与自然 更重要的是,老子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提出并阐明自然的,而一切生命都是有目的性的。老子关于自然的学说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与人生的问题,在他看来,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源于自然并且回到自然,这需要在人生中完成一次超越。规律是能够重复的,道是周行的,却是不能重复的。如果什么都不为,一切等待自然的安排与恩赐,那也就失去了人的存在的意义。

不是回到原始蒙昧状态,而是保持自然德性的充实与完善,使生命得到充分发展,这才是素朴的真实含义。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。

他对知识技能的批评,也是从这个目的出发的,即认为知识技能的增长和运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,而不是增进和提高人的德性。动物毕竟是在自然选择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,肉食动物是以其他动物为其食物的。

[50]一生二是一种分化式的生成,二便是阴阳之气,阴代表黑暗、柔弱、被动、收敛,阳代表光明、刚强、主动、发散,一句话,阴代表女性,阳代表男性。这是一种个人德性,与社会法则、社会规范没有什么关系,因此,在老子学说中,有一种社会批判的精神,而在庄子学说中,这一点得到进一步发展。

故事说: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,曰:‘荆人遗之,荆人得之,又何索焉。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是故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,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儒家固然重仁义,但是绝不反对自然。自然是整体性的或全体性的,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代表了宇宙自然界,自然就是宇宙自然界的代名词。

无为是自然的最大特点,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参与,万物按其自然本身的法则兴作、生成、发育、成长,圣人只是按自然的法则办事而不掺进个人目的和智慧,因此不居功,不自大。老子用道取代了上帝,以道为最高存在。

他不仅不提荆人,甚至连人也不提了。俭就是节俭、节约,是针对奢侈而言的。

道家老子则主张以慈待物,即以慈爱之心对待和养育万物。这就是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的真实含义,这同后来道教的长生不死之说是不同的,尽管道教徒把老子视为他们的始祖。